淄博青藍勝教育咨詢有限公司
電話:18560919357
地址:淄博市張店區聯通路26號東方之珠
微信:qidianxinlizixun2017
3)被自我個性的自負所強迫
人的情緒失控,往往是被內心所生的言語觀念所擾亂。當然多數人不會,有些人會把過去的傷心或失意之事牢牢記住,質疑而悔懊地反復琢磨,憤憤不平地深刻體會,自然會有憤世嫉俗的情緒和言語。這些情緒和言語烙在心坎,不斷產生聯想和幻想,慢慢的它們成為了人心底的聲音,成為了人生活習慣中深刻的偏愛。
強迫癥患者就是有著深刻偏愛的一類人。他們的內心被一種力量控制著,這份力量有早已內化的價值觀念,還有早已成為理想自我的自負個性。
關于自負,韋氏詞典的定義是“自負是在想像的優點基礎上產生的自尊”。但真實的和想像的是截然不同呵,那么說,自負便有正常和非常之分。
與自信在一起,就如不自信與自卑在一起。
自負就是一種自信。只不過有些人的自負是有底氣(有貨真價實的東西)的自信,有些人的自負是虛假(掩飾自卑的一種防御)的自信。
在我們的概念中,自負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個性態度,在我們映象中,自負的人是那種自信的人,戲說是那種有點成績就翹尾巴,半罐水響叮當的人。這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。若有優勢有本事而自負的人,恰是含而不露,其自信是內隱自尊是內涵的。我們關注的是神經癥性自負所帶來的強迫現象——欲罷不能的痛苦。它是一種無法做到自己應該做到的那樣的痛苦。形象說,他們之所以苦苦求索,是因有實現理想自我的強大自信和美麗幻想。不過是在想像的優勢基礎上產生的自信感。
例28歲的小冰,三年來陷入失眠痛苦。他上大學開始被強迫思維“動物有思想嗎”“人什么時候開始有思想”所糾纏,畢業后強迫思維在不知不覺中緩解了。之后又出現了一系列問題,如面對戀愛兩年的女友不知該不該分手?他認為女孩很好,就是太滿足現狀不求上進,所以既舍不得她又不滿意她。工作呢,靠關系先后找了三家單位,都因不適合自己,人際環境不好而辭掉。他述說要辭的理由很充分很具體,說起需要找什么樣的工作,能找什么樣的工作時也是很充分很有道理。他所抱的理想工作是企業管理(老板),律師,認為只有這些工作才是自己愿意做和喜歡做的,也堅信自己肯定能實現其中的一項?涩F實不盡人意,雄心屢屢挫敗,幾經低谷中他無限哀傷和感嘆,人生路啊到底該咋走?我該咋辦?
他如臨四面楚歌的心境。若繼續為理想奮斗,已知有太多局限而達不到,耗時又耗力,若要接受平凡工作,他又覺得枯燥無味和痛苦,自尊受屈而做不長久。目前日常事也令他為難:到底去見不見某老師?是否參加女友的同學聚會?是否聽從父母的(父母勸他回家鄉教書)?是單獨租房還是合租房?是自己煮飯還是吃館子?這些撲面而來的麻煩使他在兩難中掙扎。他非常惱怒,開始埋怨父母從小對他的希望太高,抱怨自己懷抱理想又這么努力,命運卻對他如此不公!他真像“是也不是,不是也不是,怎么做人都不是”的飽受煎熬的苦命人。
對小冰之現象,一般人會覺得不可思議,或說神經有毛病才會這樣。我們面對的神經癥現象,正是這些過分自負、內心沖突、選擇焦慮等所謂神經毛病,實際就是心理問題。生活中如小冰現象的人,其實很多。
任何不可思議,往往有深層次可思議的情由。
神經癥者的身上有一股倔勁,執著他的真理或信仰(如正直正派、良心責任、成就、節儉、囤積等)而不屈不撓,直到山窮水盡頭破血流。某種信仰是他深刻的偏愛,也是他特殊的自負。這種自負是怎樣形成,又是怎樣在迫使人陷入“強迫進行”的痛苦呢?關于“強迫進行”我在《兩種強迫現象的對比心理分析》中有過討論,主要指那種“我知道什么應該與不應該,但就是做不到應該和放棄不了不應該”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。
發展心理學認為,一個人的性格與自我形成于早期。那么,自負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也源于早期,并至少有以下(內外環境)條件:
被關愛,受寵,表揚贊賞,榮耀等帶來的好處;
成就,勝利,權力帶來的快感;
愿望受挫,自尊受辱,情感等創傷經歷;
被否定,被歧視,被孤立,被嘲諷等而產生的強烈自卑或嫉妒心理。
不管哪一條件,都可能是人產生自負或理想自我的前提。前兩者是好感受,好體驗,它們是人構建理想自我的精神元素,是令人興奮的營養素,它足以成為人生價值取向的基礎,并成為繼續追求和享用它們的動力。后兩者雖然是不好受,是壞體驗,但它同時又是人改變處境的力量。因為“好”缺損,才會使人產生對美好(理想)的渴望。而精神內容的缺損,更容易使人建立起理想自我,并成為他一生追求的動力。
從人的自我實現看,現實的痛苦與壓力助人成長。我們看到那些個性堅韌、有毅力有方向有抱負的成功人士,恰恰更多是那些逆境下成長的人?上窠洶Y的苦惱,恰是不接受現實壓力,甚至是痛恨現實的,他生活在“理想自我”的神話世界。
從小冰的不可思議現象看他的深層情由,正是他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完全分裂。這樣說,還得詳一點分析小冰情況。小冰自小學到高中,他不僅人長得帥還品學兼優,是家族及學校的佼佼者。大家都肯定他是讀清華北大的料,他也相信,并誓讀重本校的法律不可。沒想到高考失利,他毅然放棄讀一般本科,準備來年再考。意外再次降臨,考分還不如上年。痛苦與無奈中,他選擇了他很藐視的三本學校和不喜歡的計算機專業。這以后,小冰就好像被痛苦與無奈給套住,既不甘心又不知咋辦。但他說,他須改寫自己的命運,決不服輸。他相信通過努力,一定能實現他應該成為的人。就這樣,小冰如前面所談,心如臨四面楚歌,卻還是頑強地、苦苦地、強迫進行地改寫著自己的命運。
小冰之所以強迫性追求,是他過去那悠久的優越感,那早已內化的高要求高自尊形成的理想自我,那須維護佼佼形象的強烈自負,使他根本無法接受失敗,他須進取,須成為優異的人,才對得起他那高傲的自負,才能安撫他那顆理想自我的心靈。對他來說實現這一愿望,首先是成為天之驕子且是天之驕子。驕子榮耀的隕落,對他意味著諸多損失:聰明不再,成功不再,被欣賞被崇拜被愛的喪失。這無疑是自尊或面子喪失,是自負受到傷害的重創。
表象上,小冰問題的直接原因是高考失利,成為了他高昂的自尊走向低谷的轉折,而直逼他后來陷入強迫進行的四面楚歌心境。那么,他一貫成績好為何會高考失利,又節節敗退呢?應該說,小冰一貫認真、嚴謹的個性態度,對成績高分的看重,對形象和榮耀的過于要求,使他在高考這種決定命運的事件面前,顯得比一般人緊張焦慮,影響了正常發揮。因此,是他的自負和內心追求的偏愛才是他問題的根源,也既是他的自負在強迫他看重結果,在強迫他須考好又擔心失敗的緊張恐懼,終使他考不好。
人的自負受傷后,一般的反應是屈辱和自恨。小冰的羞辱感很強烈,為洗刷自負受傷的屈辱,他竭力挽救自尊,挽救曾有的榮譽失落。這樣,他內心的理想自我會越來越強大,越看不清和不顧現實的局限,他在努力尋求自我理想過程中難免觸礁,自負會一而再地受傷,也等于一而再地感覺自卑和自恨?稍谒囊庾R里,追求理想是好的、應該的,努力進取也是對的,從小他就相信努力終會實現理想。正是這份信念,使他陷入無情的邏輯推理,迫使他按自我理想要求自己,須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佼佼者。不幸,如影隨形的是努力沒回報的憤恨,以及持續掙扎必然陷入“強迫進行”“強迫放棄”的痛苦循環。
生活中許多人的強迫性苦惱,正是由于長期陷入——應該所是和現實所是之間的高度緊張。當一個人有對某事情的迫切而強烈需要,卻無法滿足這種需要時會怎樣呢?當一個人無法展示他的能力,無法體現他的價值,無法兌現他應該的優異時會怎樣呢?是焦慮抑郁還是敵視憤怒?是怨天尤人還是絕望瘋狂?是強迫進行還是強迫放棄?
后果取決于人的思維和個性態度。
神經癥自負的危險,不在于已具有,而在于知道自己應該具有。這是人強迫自己超越自我的隱形鴻溝。代價是把力量耗給了虛幻目標。
論自負,必然涉及自信、自尊、自卑這些東西。它們是文化的產物,也是文明的需要,但它們對人類而言既令人迷思又令人迷茫,既催人奮發又致人墮落,既使人神往又使人恐懼。自信自尊,純是心理的飽滿感覺,它來自于一個人對天賦(優勢)的擁有。而個人具有的天賦(優勢)和自信之間是有密切的因果關系。比如,一個人有經濟上的安全感,是因為他很明確自己有著財力和賺錢的實際能力。一個人有婚姻關系的安全感,是基于他(她)了解和能滿足自己與伴侶的需要,并有著駕馭自己和伴侶情感的自信。
關于個人天賦或優勢如何定義,因我們的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中國比較重視應試教育,西方很重視天賦教育。西方文化中,個人天賦的品質特征包括:有自主的信念并依此行事;有開發自身資源而產生的自立;對自己負責;對自己的天賦、義務及局限有現實的評價;有力量感;感情率直;建立關系誠信誠實。而這些,恰是我們東方文化中少見的,我們多數人很向往很認同,但不具有。從中國獨身子女身上的特質可以反證。如果要說心理障礙是因不自信(或自卑),那根源恰是扼殺人的自主等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。
也因此,如小冰一樣受自負強迫的人,減輕痛苦的根本辦法,是要培養一種自主信念和自主個性。當然這首先需要做到:認識強迫自己的并非是強迫思維或失眠,而是過分追求榮譽、成功的自負,及自負遭挫敗的怨恨;認識自負的虛幻,識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,成長現實檢驗能力;認識要實現自我理想,目前需要那些條件?是否具備?如不具備,是否有能力創造條件? 能否接受個性局限,以及局限所致的失?能否接受平凡、走進現實,這些都是修復自負創傷的關鍵。